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被凝結的歷史-【對照記】



「其實推動歷史或社會前進的力量的,從來不是權力者,而恰恰都是被剝削者,或是所謂的無力者。」這是影片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話。



到底甚麼是「藝術」?藝術家們透過藝術創作,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跟想像,但是,藝術家以外,商人、勞工、家庭主婦或農人,其實都有自己想表達的、想訴說的東西,只是絕大多數的人,已經【被剝奪了】能夠表達自己的時間。




對照記視覺藝術篇分成兩組,一組是資深攝影家張照堂跟創辦VOP:攝影之聲的李威儀,另一組,則是陳界仁、高俊宏兩位不同世代的視覺藝術家,紀錄這兩組藝術家們的對談,談論影像、藝術,當然還有……【廢墟】。




 影片談了很多傳承,前人的東西沒有妥善保存,後人從外面回來後也不在乎前人的東西,太多太多的斷裂,許多人不斷地想求新求變,可是卻往往在過程中忘記自己是誰。但,無論是藝術上面的傳承或是社會文化上面的傳承,其實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;而傳承這種東西,在廢墟裏頭談,再適合不過了。


在現代都市裡,人們不斷地將舊的東西丟棄,不斷地購買新的東西,竭盡所能的讓家裡的東西看起來一塵不染、讓它們看起來永遠都像新買的,甚至常常為了擔心東西變老、變舊,而遲遲不敢使用他們;同時,我們也不斷地將舊房子、老房子拆掉,建設新的高的別墅跟大樓,就算是住進舊房子,也得重新裝潢、重新翻修,讓整間屋子至少有煥然一新的感覺。



然而,廢墟也許殘破、老舊,但仍然吸引著各方人士前來駐足,人們可以在廢墟的各個角落,尋找以前人們生活的痕跡,人們可以在廢墟裏頭感受到,一股被凝結的歷史。而這股被凝結的歷史,其實,就是之前所有在那個地方的非藝術家們,透過自己在這個空間的生活所創造出來的藝術。這樣子的藝術品,吸引著眾多攝影師、藝術家前來觀賞、激發靈感、並進行創作,因為廢墟裏頭,仍然存有著一個當代經濟社會極力想在城市中除去的一項元素──【記憶】。


但是,廢墟,並不一定只能是一種限定於藝術創作的素材,應該說,如果我們可以接受【廢墟】是由一群之前在裏頭生活的人,所創作出來的【藝術品】,那麼,現在持續在這個【廢墟】裡生活的人們,有沒有可能也被稱為一種藝術創作?



之前在克羅埃西亞,我跟著一群無政府主義年輕人們,佔領了首都市中心最巨大的廢墟──一間閒置了二三十年的老舊屠宰場,旁邊就是商業中心跟希爾頓飯店。對我來說,當時那棟掛著白色無政府主義及佔屋符號的空屋,整個活脫脫就是一個迷人的不得了的藝術品。他們將原本已經殘破不堪的廠房重新整理,清掃乾淨後,用廠區各地散落的建材來整修,最後,再用在路邊撿來,同樣充滿記憶及故事性的廢棄家具或物品來擺設。我房間裏頭的床墊,甚至還是之前屠宰場裡放置動物屍體的墊子……而他們竟然等到我要回台灣的時候才跟我說。




有些人會說,佔領空屋就佔領空屋,想撿便宜不想花錢就說,幹嘛把自己說得像藝術家似的,那麼冠冕堂皇?



的確,有些人真的就是負擔不起或不想付房租才去佔屋,但其實,許多無政府主義佔屋者的目的,並不只是要找個免費的空間使用而已。佔領空屋本身在多數國家都是有法律問題的,如果佔領空屋只是想找個地方住,那他們躲在鄉下的空屋裡就好了,幾乎不會有問題,也不會有人檢舉。但偏偏,絕大多數的佔屋,其實都在非常市中心的地方,很明顯的,就是為了要引發爭議。


他們透過佔領空屋,被警察抓、被屋主驅趕,讓人們開始意識到「為什麼房子越蓋越多,有房子住的人卻越來越少?」同時,佔屋者們透過自願性的整修、裝潢,在空屋成立免費商店、免費派對、免費教學,及發放免費食物等行為,人們會發現,比起政府花大錢去維護、打掃那些蚊子館,比起財團蓋空屋、炒房所帶來的經濟發展,這些人們對空屋的非法利用,不但比較省錢,也比較有實質的效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